9月10日,第十四期“两江医学前沿”论坛在我校袁家岗校区尚医楼518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科研处主办、免疫与疾病研究院协办,聚焦“RNA调控与疾病新机制”,旨在推进医学前沿交叉研究,加强学术合作与创新交流,为科研工作者搭建高层次学术对话平台。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华兵在致辞中指出,“两江医学前沿”论坛自创办一年以来,已成为米兰官方端网站学术交流的重要品牌,受到师生广泛关注。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爱福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傅湘辉教授,两位特邀专家的精彩报告,分享最新科研突破,激发创新灵感,凝聚共识,助力我校医学研究与临床转化迈向新台阶。

林爱福教授以《RNA多维度调控与功能: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谈起》为题,带来了一场关于RNA前沿研究的精彩报告。报告从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Victor Ambros与Gary Ruvkun关于microRNA的突破性发现切入,系统回顾了RNA研究在生命科学中的里程碑意义。林爱福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肽(micropeptide)领域的多项原创成果,包括LncRNA在亚细胞区室中的空间调控机制、与脂质相互作用调控信号转导,以及微肽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研究还展示了团队开发的细胞器免疫亲和纯化技术、人类微肽数据库HMPA及其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指出RNA与微肽研究正突破传统药物靶点的限制,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傅湘辉教授作了题为《疾病共性靶点和病理机制探索》的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染色体外环状DNA(eccDNA)、RNA G-四链体(RG4)及细胞核内翻译调控等前沿方向的系列创新成果。傅湘辉教授团队从eccDNA、RG4结构以及细胞核内非经典翻译三个维度,探索了多种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分子机制。研究发现,eccDNA(如携带miR-17-92基因簇的环状DNA)可显著促进肝癌进展;RG4可通过抑制miR-26a的表达与功能参与代谢调控;团队还证实细胞核内翻译事件在多种癌症增殖与进展中普遍存在,相关成果发表于《Med Comm》。
本次论坛恰逢教师节,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热烈。两位专家的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对非编码RNA和疾病机制研究的视野,也为相关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靶点,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推动医学前沿研究与临床转化方面的积极努力与广阔前景。